守窍法即内守身体某一穴位。是静功中最简易的方法,姿势不拘,只要求全身放松。窍者,空也,孔也。守窍者即以真意守人身中空虚之穴位。凝神寂照,一心不乱,一念不生,是为决要。初练功最难者,为心之胡思乱想,幻觉起伏,杂念纷飞;守窍即系法。使心止一处,寂然不动,一念不生,逐渐自得静定。守窍之要,须知以“守而不守是玄诀,不守而守是工夫”,即守之意在似守非守,非守实守,浑浑沦沦,寂寂惺惺,忽隐忽现,方得要妙。

《摄生三要》论守窍时指出:道宗观妙观窍,总是聚念之方,非存神之道。然攀缘既熟,念虑难忘,祇得从此形功,渐入佳境。有存泥丸一窍者,谓神居最上顶,贯百脉,存之可出有入无,神游八极;而失则使人善晕眩。有存眉间一窍者,谓无位真人在面门出入,存之可以收摄圆光;而失则使人火浮面赤。有存在腭者,谓齿缝元珠,三关齐透,存之可以通贯鹊桥,任督飞渡;而失则使人精不归源。有存心中正穴者,谓百骸万窍,总通于心,存之可以养神摄念,而失则使人局而不畅。有存心下寸许皮肉际者,谓卫气起于上焦,行下脉外,生身所奉,莫贵于此;存之可以忽圆运,祛痰去垢;而失则使人卫胜荣弱,或生疮。有存心下脐上者,谓脾宫正位,四象相从;存之可以实中通理,而失则使人善食而易饥。有存脐内者,谓命蒂所系,呼吸所通;存之可以养育元神,厚肠开胃:而失则使人气血沉滞。.有存下丹田者,谓气归元海,药在坤乡,存之可以鼓动元阳,回精入目;而失则使人阳失兴而妄泄。有存外肾一窍,以目观阳事者,谓心肾相交,其机在目,存之取坎填离,而失则使人精液妄行。大都随守一窍,皆可收心。苟失其宜,必有祸害。惟守而无守,不取不离,斯无弊耳。老子曰:绵绵若存。谓之日存,则常在矣,谓之曰若,则非存也。故道家宗旨,以空洞无涯为元窍,以知而守为法则,以一念不起为功夫。检尽万卷丹经,有能出此者乎?这一大段话将各种守法门之利害得失,说的极为详尽,尤其最后数句,更为精要。练功者万万不可忽略。

守窍之功,孟子“勿忘勿助”四字最那得着。守窍之要,在能得静定之功。万不可在肉身中着意死守一窍!守窍用意过重,不异徒增大脑兴奋,徒增疲劳。所以,此种守法不仅无月亦无益。且长此坚持下去,上述守诸窍之弊害,皆由此不得法而致,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。故守窍之诀,宜在若有窍,若无窍:若有守,若无守之间。

“意守”、“意导”。“聚神”、“存神”、“精思”,这些名词细分起来,其意义并不尽同,但它们都是为了意念集中在身体内的某一部位或穴窍,某一经络,体外某一景物或意想某一洞意义等等。意念集中,在心理学上称为注意力,注意分非随意的、随意的和后随意的三种类型。

非随意注意力,是心理活动没有明确的注意目标,它只产生在起作用的刺激物与整个背景相区别中,比如,在极平静的环境中,突然一声巨响,不自觉引起的注意力;或者刺激物本身饶有兴趣,引人入胜,不自觉地引起注意力的集中。此类注意力有时可起到长久的深刻的记忆。但缺点为难得和不易持久。

随意注意,有一定的注意目标。它是有目的的加强意志的结果,此类注意有持久性,但较易疲劳。

后随意注意,象随意注意力一样,具有明确的目的性,但并不要求经常不变的意志力。是一种极其轻松自然,毫不紧张,津津有味的意念活动,而且常伴有注意力的忽隐忽现的摇摆性。此类注意是采取了前两者之长,而无其弊。

气功的用意,宜采取后随意注意力。这样的用意不仅效果好,而且有防偏、纠偏、减缓疲劳和不易疲劳的作用。也只有这样做,才符合神经生理规律。所以,古人强调用忽现的摇摆性。此类注意是采取了前两者之长,而无其弊。

气功的用意,宜采取后随意注意力。这样的用意不仅效果好,而且有防偏、纠偏减缓疲劳和不易疲劳的作用。也只有这样做,才符合神经生理规律。所以,古人强调用“真意”、“用意之妙在于微”、“勿忘勿助”、“似有似无”、“忽隐忽现”、“不可有心守,不可无意求,有心守则滞,无心守则散”,“一阵滑来一阵迷”,“先天气,后天气,得之者常似醉”、“有欲(意念)观窍,无欲(意念)观妙”等等,都是形容用意不可过于精神集中,而引起神经系统的过分紧张。

举报/反馈

绿岑山人

4.1万获赞 1.1万粉丝
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
关注
0
0
收藏
分享